第413章 否决对星城市重要干部轮岗(2 / 2)

林建国淡淡一笑:“省委副书记的主力班子都能这么动,省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算什么?”

“我不是干预地方,但你帮我传句话:不要低估一个能扛住国际围剿、拉起一整条芯片链的干部——他不是省里的事,是国家的事。”

许宏志心中一凛。

林建国从不轻言表态,一旦开口,就意味着这是林家系统的立场。

……

三天后,潇湘省委常委会议。

议题是“干部交流与财政调配”。

组织部长许宏志出人意料地在会上发言:

“本轮干部交流建议暂停对星城市涉及‘科技攻坚’项目的主责干部轮岗,理由有三:

一,政策时点敏感;

二,人才接替不可控;

三,中央关注项目稳定性。”

他的发言没有对李一凡进行保护性赞扬,但等同于一次公开顶回了调人指令。

财政厅厅长周德兴也悄悄收到了一份来自财政部产业司的建议函:

“星城市已列入政策型改革特区,财政指标由中央单列,不再纳入传统省级拨付标准。”

这封信的落款人,正是李一凡在京的“老朋友”——财政部副部长孙立文。

至此,那股“拆班子、卡预算”的暗流,悄然退散。

但李一凡心中明白——这只是第一轮试探。他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这些省内小动作,而是结构性惯性,是整个体制在面对一个“太快崛起的变量”时的本能排异反应。

……

当天深夜,市委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

李一凡站在窗前,望着星城的夜景。

秘书陈晓峰走进来,低声道:“书记,您今晚还不回家?”

他摇头。

“回去也睡不着。”

陈晓峰迟疑片刻,问道:“您是不是感觉……开始有人在防您了?”

李一凡平静地看着窗外,缓缓答道:

当一个人开始让系统感到不确定时,系统就会本能地想按住你。”

“但如果你能把这股不确定,转化为战略确定——你就能改变这套系统运行的方式,甚至改变它的方向。”

李一凡的声音不大,却像在对整座城市、甚至对体制深处说话。

“怕我,是因为我动了他们的底线。”

“但等他们开始依赖我,就是我突破他们边界的开始。”

窗外的星城灯光闪烁,远处的高新区微微泛起蓝白色的夜色流光。

那是科研园区的主干线灯柱,每一根都象征着一座实验室、一个专利、或一项核心工艺。

陈晓峰轻轻点头:“书记,您这一仗,不只是赢了预算和组织,更是赢了系统的信任边界。”

李一凡转身看他,淡淡一笑:“还早。”

“这只是刚刚让他们‘接受我’。”

“真正的胜利,是让他们‘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