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魏国(1 / 2)

在帮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的征程中,孙大宝、苏小宝与他们不知真实身份的父亲孙建、扶苏紧密协作,共同书写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当秦军在攻打魏国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魏国都城大梁城,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宽阔且水深湍急,魏军凭借着这些天险,坚守不出。强攻必然会造成秦军重大伤亡,且胜算不大。

孙大宝仔细研究了大梁城周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大梁城地势较低,且附近有一条大河。他向扶苏和孙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我们可截断河水,水淹大梁。”孙建听后,微微皱眉:“此计虽能破城,但城中百姓也将遭殃,恐非仁义之举。”

扶苏沉思片刻道:“孙大宝此计虽狠,但如今战事紧急,魏国久攻不下,拖得越久对我大秦越不利。若能提前告知城中百姓撤离,再行此计,或许可行。”孙大宝点头称是:“公子所言极是,我们可派人混入城中,暗中通知百姓,约定撤离时间。”

于是,他们一面安排士兵悄悄截断河水,改变河道,一面派人潜入大梁城。经过一番秘密行动,成功将消息传递给了城中百姓。约定之日,百姓们纷纷朝着城门涌去。魏军将领察觉到异样,想要阻拦,但百姓们在秦军内应的帮助下,冲破了魏军的防线,顺利出城。

待百姓撤离完毕,孙大宝一声令下,滔滔河水如猛兽般冲向大梁城。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渐渐崩塌。魏军大乱,秦军趁势攻城,一举拿下大梁,魏国宣告灭亡。

在攻打楚国时,楚国地大物博,兵力雄厚,且楚人剽悍,善于山地作战。秦始皇召集众人商议对策,朝堂上气氛凝重。苏小宝站了出来,他分析道:“楚国幅员辽阔,我们不宜分散兵力。可先在楚国边境集结大军,摆出强攻的架势,吸引楚军主力。同时,暗中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绕道楚国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

孙建补充道:“楚国多山地,我军骑兵难以发挥优势。可训练一批擅长山地作战的步兵,配备轻便灵活的武器,与楚军周旋。”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扶苏主动请缨,率领大军前往楚国边境。孙大宝随他一同出征,负责指挥佯攻行动,迷惑楚军。苏小宝则与孙建留在秦国,筹备粮草,训练山地步兵。

扶苏和孙大宝在边境与楚军对峙,每日耀武扬威,做出即将攻城的假象。楚军果然中计,将主力部队集结在边境防御。而此时,苏小宝和孙建训练的山地步兵已悄然出发,绕道楚国后方。

这支步兵部队行动迅速,他们翻山越岭,避开楚军的巡逻,成功抵达楚国的粮草囤积地。苏小宝指挥士兵们,趁夜突袭,一把火烧毁了楚军的粮草。楚军得知粮草被烧,军心大乱。扶苏和孙大宝抓住时机,率领秦军发起总攻。楚军腹背受敌,无力抵抗,秦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楚国最终覆灭。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后阶段,只剩下齐国。齐国地处东海之滨,长期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国内承平日久,战备松弛。但齐国毕竟是大国,若贸然进攻,也会有诸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