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安营刺探 察觉异动(1 / 2)

在范阳节度使府那宽敞却略显阴沉的大厅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安禄山端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如暴风雨前的乌云,他紧握着手中的情报,那是关于朝廷近期一系列针对藩镇行动的密报。朝廷先是组建“边防军”抽调他的兵力,接着又对藩镇财政进行管控,这一连串的动作,让安禄山心中疑窦丛生。

“哼,朝廷这是要对我动手了啊!”安禄山将情报狠狠摔在桌上,怒目圆睁,眼中闪烁着愤怒与警惕的光芒。

一旁的谋士严庄赶忙上前,低声说道:“大帅,朝廷此举意图明显,恐怕是想逐步削弱我们的势力。不过眼下我们还不能与朝廷公然翻脸,需从长计议。”

安禄山皱着眉头,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道:“没错,此时公然反抗,正中朝廷下怀。我们暂且佯装顺从,以免打草惊蛇。但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探清朝廷的下一步动作。”

严庄点头附和道:“大帅所言极是。我们可暗中安排亲信,在长安安插眼线,密切关注朝廷动向。一旦有风吹草动,我们便能提前知晓,早做应对。”

安禄山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好,此事就交由你去办。挑选最可靠的心腹,务必做到机密行事,绝不能让朝廷察觉到我们的意图。”

严庄领命而去,很快便挑选了一批安禄山的心腹之人,这些人皆是对安禄山忠心耿耿,且行事极为隐秘之人。他们乔装打扮,混入往来长安的商旅、流民之中,悄然向长安进发。

在长安,罗昌依旧忙于消藩相关的事务,他每日穿梭于各个联络点,收集情报,协调各方行动。这日,罗昌像往常一样在长安城中巡查,不经意间,他注意到几个行迹颇为可疑的人。这几人看似是普通的商贩,但他们的眼神却异常警惕,总是有意无意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而且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隐晦。

罗昌心中一动,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直觉这几人绝非寻常之辈。于是,他暗中安排人手,对这几人进行跟踪监视。经过几日的观察,罗昌发现这几人时常与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秘密会面,而且会面地点十分隐蔽。

罗昌意识到事情不对劲,立刻将此事上报给李隆基。在大明宫的御书房内,罗昌神色凝重地向李隆基禀报道:“陛下,臣近日在长安城中发现一些可疑人员,他们行迹诡秘,极有可能是安禄山安插在长安的眼线,意图刺探朝廷关于消藩行动的情报。”

李隆基听后,脸色微微一变,说道:“竟有此事?爱卿可确定他们是安禄山的人?”

罗昌说道:“陛下,虽尚无确凿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嫌疑极大。这些人行动谨慎,刻意隐藏身份,且与一些不明身份之人频繁接触。臣担心安禄山已察觉到朝廷的消藩意图,所以才派人来长安刺探消息。”

李隆基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他说道:“倘若安禄山真的有所察觉,那消藩行动便更加棘手了。罗爱卿,此事你务必继续深入调查,务必弄清楚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同时,传朕旨意,命参与消藩行动的大臣们务必更加谨慎,严守机密,不可再有丝毫疏忽。”

罗昌拱手说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全力以赴。只是,若安禄山已有所防备,后续消藩行动恐会遭遇更多阻碍,还望陛下与诸位大臣早做谋划。”

李隆基点头道:“嗯,你所言极是。朕会即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应对之策。消藩之事,关乎大唐的江山社稷,绝不能因安禄山的察觉而功亏一篑。”

随后,李隆基紧急召集张九龄、李适之等大臣进宫商议。在大殿之上,李隆基将罗昌的发现告知众人,众人听闻后,皆神色凝重。

张九龄说道:“陛下,若安禄山已察觉,我们的消藩行动确实面临严峻挑战。但此时切不可慌乱,我们应将计就计,故意透露一些虚假消息,误导安禄山,同时加快消藩行动的关键步骤,争取在他有所防备之前,完成对其势力的削弱。”

李适之也说道:“陛下,臣赞同张大人所言。此外,我们还需加强长安的戒备,加大对可疑人员的排查力度,防止安禄山的眼线获取更多重要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