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空壳故乡,往往会让人彻底死心。
三来,朝廷政策向来不给力。
在大多数朝代,朝廷往往更关注安内平乱与边疆征伐,对灾后重建和流民安置的投入有限。
即便有安置政策,也多是纸上谈兵,执行乏力。
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中原流民四散。
曹操虽大力招抚流民,但实际能回到原籍者不到三成。
许多人宁愿投靠新势力、落籍他郡。
唐朝“安史之乱”后,河北数州十不存一。
大批百姓南逃江淮,但乱平之后,因节度使割据、民田尽废,几无人愿意重返河北。
明朝中后期,黄河泛滥、蝗灾连年,山东河南百姓纷纷南迁。
虽有开中法,也就是允许赈济、减赋,但流民多已在江南立足,不愿北返。
即使返乡,也多是临终回籍而非生活定居。
而最后,便是新秩序的影响了。
当战争平息后,为了恢复生产,地方政权往往会引入新的移民,重新划地设村。
这些新居民掌握了土地和水源,旧居民若回归,反而成了外人,既无地可耕,也无人可依。
一旦地方豪强崛起,旧民甚至会被视为潜在威胁,遭受排挤。
因此,逃得多、回得少几乎成了古代每次战乱之后的常态。
而像孔乙己这样,不仅逃出去,还能在战后第一时间赶回来的人,实属罕见。
李北玄念及他的忠诚,不仅赏了他一百两银子,一壶临江仙,还赏了他一个八品的虚职,并让他继续管理安西大乐坊。
而见李北玄痛快的就把瓦子的经营给交出去的执失烈,也终于是放心了。
第六日天未亮,城东旌旗摇曳,号角声穿透晨雾。
执失烈披挂亲征,领兵三万,往西域三国而去。
龟兹、焉耆、于阗三国的国祚,正式进入倒计时。
李北玄站在安西北城角,看着那支铁甲军队缓缓远去。
旌旗如林,寒芒如雪。
执失烈骑在高头大马上,眼也不回。
而同样在第六日那晚,梁文远也走了。
……
冷月关山,归入孤城。
梁文远是在天色彻底黑下来的时候离开的。
那天夜里,风卷残沙,安西街头一片沉寂。
城北的军阵已去,留下的不过是尚未散尽的火光与帐篷残影。
市井商户还在收拾战后的破落局面,监管所灯火通明,高蔚生正在通宵研拟新的赋税方案。
而就在这片冷清之中,梁文远悄然上了一辆车。
来接他的是一位身穿铁甲、神情拘谨的将军。
裴禄存。
他不像执失烈那样凶猛桀骜,也不似朱怀弼那般春风意气,而是一种带着局促不安的规整。
拘谨、守令,甚至有些胆小。
可若细察,又能觉出那规整后面的坚硬。
一如玉门关那一线孤城,在风雪中孤立多年,寸土不让。
“梁丞相,请。”
裴禄存不多言,只点头致意。
语气里既无敬重,也无轻慢。
而梁文远一上车,车帘便被放下,马蹄声随之响起。
几名骑兵护送着这辆不起眼的马车,顺着西出安西的官道,直奔玉门关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