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知名大臣的这封上书,所有皇帝和部分大臣都感到了一言难尽。
这事儿是这么办的吗?这话是这么说的吗?
这是生怕皇帝不扭头弄死太子?
如果这人不是蓄意搞死太子,那真的只能说这人的脑子有很大问题——元朝,别管这是什么异族王朝不异族王朝,它都是个排在后面的王朝了啊!
这不是什么皇帝这个称号刚刚出现,不是什么大一统王朝刚刚建立的阶段了。
那种初期阶段,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都不能确定什么样的做法一定会导致什么后果、极有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所以做出来一些不是非常聪明的事情,那是可以理解的。
也正因为这些先人们曾经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相应结果,才让后来的人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关教训和经验,增长知识,不用跌进一个本来可以不用跌进去的坑里面。
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事情,就是有非常多丰富案例的事情。
或者说,这种君储之间的纷争矛盾,简直是经验教训最多的那一类!
古往今来,涉及到继承人的事情,就必定会有人去参与——其他一些事情,很多人可能干脆不干不管不参与,可是储位、未来天子这种事情,却不可能不参与;有人参与,就有无数件事情、无数个选择、无数个决定、以及无数个结果……
有多少任太子,就至少有多少件君储之间的事件。
而这些事件中,又能拆分出来不知道多少个小的、环环相扣的事件。
案例如此之多,经验和教训如此丰富,怎么后来这个元朝的大臣还是没有学会?!
或者说,迫于形势或者其他原因,有些明知可能是错误的选择还是不得不做,可是这种直接上书要求皇帝让位给太子的绝对大事——怎么能够出现呢???
这种事情,总不至于说还不得不做、必须得做吧?
如果是觉得君储父子情谊深厚,关系极好,所以觉得可以直接让皇帝让位给太子,从而保证太子即位……这个逻辑根本说不通,如果父子关系真的那么良好,那干嘛非得来这么一出?太子只需要安安心心地等着就好了。
来这么一出,反而会摧毁原本良好的父子关系。
如果是觉得太子地位有些不太稳当,最好还是尽早把未来皇帝这么个身份坐实了,那更不能来这么一出啊!本来皇帝太子之间的关系就不太好了,太子一方竟然还有人要求皇帝禅位给太子……
如果这个大臣确实是太子一方的,那也不知道此人究竟是如何步入朝堂,成为官员的……
这可不是地方官府,而是中央朝廷,中央朝廷中的官员,如果脑子太差,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混下来的!甚至,连性命都可能有危险。
所以,若此人真的是太子一方的支持者,那他到底是怎么入朝为官,怎么爬到了可以独立上奏折的层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