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柴荣北伐:壮志未酬,英年早逝(1 / 2)

一、英年早逝的改革雄主

五代十国,那是一个黑暗与动荡交织的时代。政权更迭如走马灯,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柴荣,这位出身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英雄人物,在这乱世中横空出世。他心中怀揣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犹如一颗照亮黑暗的星辰,给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柴荣亲政后,凭借着“高平之战”的赫赫战功,一举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在那场战役中,周军面临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强大攻势,柴荣却临危不乱,亲自指挥作战。他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终成功击退联军,稳定了后周的局势。此后,他开始大力推行改革,整顿军队、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在他的努力下,后周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然而,柴荣深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必须结束,只有实现统一,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安定的生活。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有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辽国,还有那战略意义极其重要的幽云十六州。

然而,命运却对柴荣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北伐大业尚未完成,便因重病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柴荣的早逝,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后世的历史学家对他评价颇高,司马光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更有甚者感叹“若更延数年,燕云必复”。柴荣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所留下的光辉却永远熠熠生辉。他的北伐壮举,是他英雄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也为后世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北伐的导火索与初期部署

1. 辽国局势的契机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原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辽穆宗在位期间,其统治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他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导致辽国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原本就松懈的辽国边境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漏洞百出。

柴荣敏锐地察觉到了辽国的困境,他深知这是北伐的一个绝佳时机。公元 959 年,柴荣决定亲率大军北伐。当时,朝堂之上对于北伐一事议论纷纷。一些大臣担心北伐的风险,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但柴荣却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旦错过,将再难寻觅。他力排众议,果断下令出兵。

2. 战前战略规划

柴荣在战前进行了精心的战略规划。他决定采取分兵三路的策略,以实现对辽国军队的各个击破。东线,由柴荣亲率禁军直取幽州,这是北伐的核心目标,幽州作为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地区,一旦被收复,将对辽国的统治造成巨大的打击,同时也能极大地鼓舞后周军队的士气。西线,派遣其他将领率军牵制辽军主力,防止其回援幽州。中军则负责稳固后勤保障,确保军队的粮草供应和物资运输畅通无阻。

在出师时机上,柴荣选择了春耕前快速推进。春季是农耕的重要时节,北方地区此时土地刚刚解冻,农事正忙。如果北伐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导致百姓的不满。而且,快速推进可以出其不意,打辽国一个措手不及,避免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3. 决策层分歧

然而,柴荣的北伐决策并非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在朝堂之上,一部分文臣主张稳健的战略,认为应该先稳固后周的国内局势,发展经济,加强军事训练,然后再考虑北伐。他们担心贸然北伐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可能导致后周政权的不稳定。而柴荣则认为,后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北伐的实力,如果不抓住时机,一旦辽国恢复元气,再想北伐就更加困难。

这种分歧在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柴荣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北伐主张,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决策进行了深思熟虑。他在保证国内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筹备北伐事宜,将军队的训练、粮草的储备等各项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最终,在柴荣的坚持下,北伐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三、北伐进程:势如破竹与决策转折

1. 首战告捷(河北三州收复)

北伐大军在柴荣的率领下,迅速向北挺进。他们自汴京北上,经沧州至宁州。宁州守将王洪在看到后周大军的强大攻势后,深知抵抗无望,便不战而降。这一胜利,让后周军队士气大振,也让柴荣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接着,后周军队又顺利攻克了益津关和瓦桥关。在益津关和瓦桥关的攻略中,柴荣采用了分化守军的策略。他派人向守城的将领宣传后周的统一大业和柴荣的仁政,同时承诺若守军归降,将给予优厚的待遇。部分将领被柴荣的诚意所打动,加上对辽国统治的不满,纷纷选择投降。这样一来,后周军队顺利地突破了辽国的防线,为下一步攻克幽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幽州攻坚战前的变数

当北伐大军势如破竹般地推进到幽州城下时,战局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柴荣由于连日征战,加上天气炎热,身体出现了高热不退的症状,病情迅速恶化。据《旧五代史》记载,柴荣在“遇疾不起”,高热症状十分严重。据赵匡胤等人回忆,柴荣在病重期间曾登上高台观察幽州城的地形,试图亲自指挥攻城作战,但由于身体极度不适,不得不回到营帐休息。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主张稳扎稳打,先巩固已占领的地区,待柴荣病情好转后再图幽州。他们认为,幽州城高墙厚,辽国援军又在赶来的途中,此时贸然强攻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然而,柴荣在病榻上依然心系北伐大业,他渴望着能够亲自攻克幽州,完成统一大业。但无奈病情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考虑班师回朝。

3. 班师回朝

在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柴荣最终决定班师回朝。他下令各军有序撤退,虽然心中充满了遗憾,但也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北伐大军开始慢慢撤离幽州前线,这场原本有望取得重大胜利的北伐行动,就这样戛然而止。当后周军队撤退的消息传到辽国都城时,辽国上下皆大欢喜。辽国统治者趁机加强了对幽州的防守,使得后周后来再想北伐变得十分困难。

四、未竟之业:历史转折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