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妨来个三管齐下吧!我来坐镇巴蜀二郡,一边进攻汉中,一边严密防备王贲的偷袭。而你,则率领两万精兵,沿着南郡一路设伏或者追击王贲,如何?”
张良这个时候也没有客气,直接说出了接下来的安排,
听闻此言,英布也是连忙拱手谢道:“多谢军师!”他深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个证明自己实力的绝佳机会。
听到张良如此爽快地答应了自己的想法,英布心中一阵狂喜,他不禁为自己的提议得到认可而感到兴奋不已。毕竟,这意味着张良对他的重视和信任,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场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张良之所以会同意英布的想法,其实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他们之前曾有过约定,要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尊重英布的意见和想法。这种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态度,使得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彼此的利益和立场。
其次,张良自己对这场战争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这涉及到数万大军的调动和指挥,即使是他这样经验丰富的谋士,也无法完全预测战场上的各种变数。尤其是在采取较为冒险的折中方案时,风险更是难以估量。然而,张良深知战争就是一场赌博,有时候需要果断地做出决策,即使面临风险也不能犹豫不决。
既然已经决定动兵,事情的安排自然是迅速而高效的。次日正午时分,英布便率领着两万精兵如离弦之箭一般离开了后营,直奔南郡而去。
英布深知时间的宝贵,因此他一路马不停蹄,丝毫不敢耽搁。为了提高行军速度,他选择轻装简行,只携带必要的装备和物资。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负担,还能让军队更加灵活机动。
在粮草方面,英布采取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他并没有携带大量的粮草,而是选择在沿途的各县就地征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因长途运输而造成的时间浪费,还能确保军队始终有足够的粮草供应,从而避免陷入粮草不济的困境。
这一切都得益于高要一直以来对基础建设的重视。各个郡县都储备了充足的粮食,这使得行进中的大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易地获得补给。这种自给自足的补给方式,让英布的军队无需过度依赖后勤补给的粮草,大大提高了行军的效率和灵活性。
这种优势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当军队向外攻打时,由于无法在敌占区获得同样的补给支持,这种助力就会大打折扣。此外,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遭受敌人进攻时,这些原本用于补给的粮草很容易成为敌人继续坚持下去的资本,给己方带来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