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悄悄地来到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潜龙的双鬓已经是如雪般霜白了,但他的眼神是矍铄的,长年累月的带队远航海上科考以及埋头于实验室里从事严瑾认真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工作,他的背也已经微驼了,这是经常性在电子显微镜下彻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工作留下的职业烙印。长期的研究工作,也让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独特儒雅而又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科学家气质。
他不仅要带好及培养研究室里的年轻科研人才,自己更是事事躬耕亲为树立榜样;并且还时常要去相关的专业院校去授课传业,为培养更多的各类海洋领域的后备科学人才而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传播海洋文化知识的园地里。
…
在总院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庄重。第138次南极科考队动员会正在这里举行。潜龙站在投影仪前,眼神坚定而锐利,他缓缓地展示着一百七十年前“雪龙号”初航南极的泛黄影像。那斑驳的画面,仿佛将众人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时代。
全息投影技术如同神奇的魔法,精准地复原出了冰芯样本的微观结构。在灯光的映照下,冰层中的黑色条带显得格外醒目。潜龙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他皱起眉头,伸手指向其中一条黑色条带,说道:
“大家看,这条公元1950年大气核试验的铯-137峰值曲线,与历史数据存在着0.3%的偏差。”
坐在台下的年轻的同位素分析师林雪,听到潜龙的话后,心中一动。她的眼神紧紧地盯着投影上的数据,陷入了沉思。动员会结束后,林雪回到自己的工位,继续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她发现,在1985-1992年间的样本中,钚-240同位素异常波动。这一发现让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为了找到更多有力的证据,林雪开始仔细查阅实验室的历史档案。
在经过同意后,她来到第三冷藏柜前。当她打开柜门,用红外测温仪对里面的样本进行检测时,她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数据显示,磁极反转事件沉积层样本的温度竟然达到了-2.1c,而这已经持续了47天。这一异常情况让林雪意识到,事情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
潜龙得知林雪的发现后,立刻带领团队乘坐着“东方红极地十号”极地破冰船驶向南极。一路上,大家都怀揣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当船靠近南极中山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而来。
在暴风雪中,考察队艰难地进行着冰盖钻探工作。突然,机械臂传来一阵异常的声响,紧接着,它意外地带回了一个密封的钛合金舱体。潜龙和队员们围了上去,看着这个神秘的舱体,心中充满了疑惑。
潜龙戴上手套,轻轻地擦拭掉舱体表面的积雪。这时,苏联红星标志露了出来。经过检测,舱体内的放射性剂量仍然很高。原来,这是1962年失踪的列宁号科考船遗留的核燃料罐。这一发现让整个考察队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回到实验室后,林雪和团队成员对冰芯样本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检测。在1968年的冰层中,他们检测到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特有的碘-131同位素。然而,历史上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1986年,这明显是时间错位的辐射信号。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现有的南极大气循环模型,让大家之前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在冰下湖探测区,水下机器人传回了诡异的画面。成千上万的透明管状生物组成了长达三公里的移动阵列,它们正朝着科考船的方向涌来。生物学家苏明迅速对这些生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其线粒体dNA与北极熊的匹配度高达98%。这一发现引发了一个新的疑问:南极生态系统是否正在发生物种替代?
考察队在南极的科考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保障基地的燃油储备遭到了不明生物的破坏,这让考察队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困境。潜龙决定亲自带领一支小队去追捕这些不明生物。
他们在冰原上追踪了整整七十二小时,终于发现了目标。那是一些类似巨型管虫的生物,它们正在冰裂隙中游动。潜龙和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靠近,试图采集样本。就在潜龙用工具触碰到一只管虫时,管虫突然喷出了橙色荧光粘液。粘液接触到潜龙的皮肤后,迅速蔓延开来。
潜龙感到左臂一阵剧痛,他低头一看,左臂的皮肤竟然晶体化了。医疗组的成员立刻对潜龙进行了救治,但情况并不乐观。在显微镜下,医疗组成员惊讶地发现,潜龙左臂的细胞出现了珊瑚状钙化。这种未知的生物侵蚀现象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惧。
林雪没有气馁,她继续在实验室里对样本进行分析。在1976年的火山灰层中,她发现了人为添加的纳米银颗粒。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进行复杂的计算,她追溯出这些纳米银颗粒源自2008年美国NASA发射的冰云一号探测器。历史记载该探测器坠入了太平洋。这一发现引发了伦理委员会的调查,人们对NASA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就在这时,考察队接到了气象卫星的警报:直径五公里的千年冰盾正在脱落。
冰盾一旦脱落,将会对考察队和周围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潜龙不顾自己的伤势,毅然启动了应急爆破方案。他带领队员们在冰盾下方布置炸药,试图改变冰盾的脱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