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切入模块内部,蓝色冷却液在微通道中高速流动。
“相变材料层吸收30%热量,液冷系统带走50%,剩余热量通过舰体结构自然散热,即使连续射击,核心部件温度也能控制在120c以内。”
程海峰忽然指着石墨烯电极的生产画面,问道:“这种连续化生产工艺,真的能满足军方的大规模列装需求?”
“我们在无锡的示范产线已经实现月产50万片电极基板。”
吴浩调出实时监控画面,然后回答道:“产线采用了AI视觉检测系统,每片基板的237个关键参数都会被纳米级传感器扫描,缺陷率稳定在0.2%以下。
按这个产能计算,每年可满足30艘驱逐舰的改造需求,完全能匹配未来两年的国防预算规划。”
李建明揉了揉眼睛,笑着说:“听小吴这一通介绍,我这个快退休的老家伙都想申请去你们实验室当学徒了。
不过说真的,这种‘渐进式创新’思路值得推广。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做颠覆性突破,比另起炉灶风险低得多。”
听到李建明的画,不管是在座的专家还是海军方面的领导都不由的点头认可。确实,这种在老技术上面的推陈出新更加获得军方的青睐,也更适合军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因为军事技术创新并非追求技术的华丽展示,而是切实解决实际需求。
这些看似保守的决策背后,是军事装备研发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精准平衡了安全与突破,毕竟任何改动都关乎生死存亡。
比如航母甲板防滑涂层历经七代更迭,始终以环氧树脂为基底。再比如某新型大的垂发系统沿用 052d的接口标准。
从工程视角来看,现有技术框架如同坚实的“安全网”。以某新型超级电容模块为例,其复用综合电力系统的配电总线、减震标准与舰体接口,使得至少 50%的验证工作无需重复进行。
对比全新型能源系统,仅舰体结构兼容性测试就需耗费 24个月,而海军中期改造计划仅有两年周期,现有框架的优势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再有就是可靠性,这是军工装备的生命线,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决定一款装备好坏的基础和红线。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比如某国的“猪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因同时集成全电推进、电磁炮、新型雷达等全新技术,故障率高达 70%,沦为“海上移动靶场”。
反观吴浩他们,将石墨烯电极、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嵌入成熟的柴油机组-电容-电池架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确保基础功能稳定,又逐步提升性能。
此外,相关数据也能印证着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 NASA统计,全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装备部署,平均耗时 15年,失败率超 60%;而基于现有框架的创新,平均周期缩短至 5 - 8年,成功率提升至 85%以上。
而吴浩他们这项技术,本身就已经研制成功了,成熟度很高,完全可以投入实践应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