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的眉头很快又皱了起来,“可是,这也导致了大明的军队疲于奔命,不停地在边境地区奔波。那边强打那边,这样下去,士兵们的身体怎么吃得消呢?”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担忧,“而且,那些个鞑子如此频繁地折腾,大明的国库岂不是要被耗尽了?这可如何是好呢?”
【1410年,朱棣带着50万大军北征瓦剌,这次他带上了最厉害的火枪神机营。很快瓦剌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接下来几年。
蒙古人见了明军就跑,根本不敢正面交锋。
打了这么多年,朱棣想明白了,虽然每次都能赢,但想彻底消灭蒙古人是不可能的。
游牧民族就像野草,砍不完的。朱棣也知道,自己有一天也会驾崩,
他知道要保住大明江山,保住幽云十六,就必须让皇帝镇守北方。
所以朱棣下定决心要迁都北京,大臣反对的理由可多了,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才两代人就要搬家。
这不合规矩。
朱棣强制南方人往北方搬,还给富商各种优惠政策,为了让北京热闹起来。
终于,1421年,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皇帝在这就相当于亲自守住了大明的江山。】
在大唐位面,李世民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凝视着远方的天幕。
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仿佛与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共鸣。
“这朱棣,还真是霸气啊!”
李世民不禁感叹道。他对朱棣的所作所为深感钦佩,尤其是他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让李世民不禁为之动容。
为了抵御北方的鞑靼和瓦剌,朱棣竟然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北京建都。
这一决策不仅显示出他的果敢和决断力,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
李世民心想,自己与朱棣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他们都并非嫡长子,却都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和努力登上了皇位。而且,他们都是能征善战的皇帝,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威震四方。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这无疑是对他们卓越统治的高度认可。李世民不禁对这位与自己有着诸多共同点的皇帝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
在大明位面的洪武年间,宫殿之外,朱元璋站在高处,遥望着远处的天幕,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他不禁仰头大笑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仿佛整个天地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悦。
朱元璋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对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充满了赞赏和钦佩。
迁都北京,这可是一项重大的决策,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
其他皇帝们都对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心存畏惧,而朱棣却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选择将都城迁至北京,直接搬到了他们的老巢附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对北方边境的防守,更能彰显大明的威严和决心。
朱元璋深知朱棣此举的深意,他是为了守护北方的都城,不让外敌轻易侵犯。
这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令朱元璋感到无比欣慰。
尽管朱棣是通过奉天靖难登上皇位的,但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善于用人,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他觉得朱棣虽然不是以正统方式继承皇位,但他确实是一位称职的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大明帝国必将繁荣昌盛,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