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古看着李长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如假包换,李大人。如果您不相信的话,完全可以亲自去工厂做个调查。毕竟,我们上报的这个数字这么大,只要一查,自然就能知道是真是假了。”
新工厂的建立无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众多专业人才的支撑。然而,想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却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工人的招聘相对容易,毕竟劳动力市场相对充裕,但技术人员却是凤毛麟角,千金难求。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别无他法,只能下定决心自己培养人才。
周口店研究院办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时间紧迫,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决,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张好古紧接着表示,办学所需的费用和场地,研究院将自行承担,无需朝廷负担。然而,教员的问题却需要朝廷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能够广招天下英雄豪杰,让他们担任教化之职,为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温体仁听张好古如此这般地讲述,心中暗自思忖:皇帝既然没有发话,显然是对张好古的提议持支持态度。否则,以皇帝的个性,绝不会在这种场合保持沉默。
想到这里,温体仁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开口说道:“办学固然是件好事,然而,依张致远大人的身份来说,似乎略有不妥。张大人年纪尚轻,而且为官时间也不长,恐怕难以担当此重任啊。要想办好这所学校,非得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来主持不可。”
温体仁如此行事,显然是想要摘取胜利的果实,将原本属于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并安插自己的亲信来掌控局面。如此一来,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都会成为他的人,这种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妙。
张好古自然不会听不出温体仁的意图,他深知若让温体仁插手办学事宜,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因此,当温体仁表露出这样的想法时,张好古毫不犹豫地开口反驳道:“温大人,虽说我年纪尚轻,学问也确实比不上诸位大人,但我也并非一无是处。我所编纂的《崇祯字典》,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这部字典的问世,对于众多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它能够帮助许多人认识更多的字,理解更多字的含义,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我多少还是有些心得的。”
张好古顿了顿,接着说道:“不仅如此,为了让更多人受益,我还自费刻印了一万部《崇祯字典》,免费分发给众多士子。我这样做,并非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将这些字典传递下去,带动身边那些不识字的人一同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士子们的识字量会有所增长,还能带动更多的人来识字,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
其实,这件事情张好古一直未曾提及,若非今日温体仁步步紧逼,他恐怕依旧会选择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