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龙虎山天师——张宇初(1 / 2)

陈羽想了想,举例道:“国家对贸易的补贴,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朝廷给远航船队添补的‘粮草辎重’,这才使得船队如鹏鸟振翅,在万邦商路间纵横驰骋。”

朱棣揉了揉脸,心中细细琢磨着。

他今天一下子听了许多从未听过的词汇,包括经济知识,确实需要好好消化一番。

夏原吉深呼吸了几口,询问道:

“那陈兄弟,不知补贴数额多少为好?”

陈羽翻了一个白眼,“老夏,这种补贴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经商人数等等方面作出调控,我也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思路。”

“再者,不是我说你,这种事情知道一个处理方法就行了,你也插不上手,人家朝廷如何处理,是你能够改变的了的?”

“还不如等我将来有朝一日步入朝廷,将这些计策全部发挥出来,才不是浪费口舌。”

夏原吉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对啊,

这种事情陈兄弟手中没有一手数据。

再者,倒是自己偷懒了。

像什么事情都交给陈兄弟去解决。

朱棣听完陈羽给出的市场解析与应对策略,也没啥继续闲聊的想法了,他想着赶紧回去针对这种情况颁布相应的政策。

如今随着郑和下西洋与大明京师经商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异国商人来到大明,同样也会有许多的百姓从商。

方向已经给到了夏原吉。

接下来的相关策略颁布,他相信自己这位户部尚书可以胜任。

旋即,

朱棣站起身来,拱了拱手道:

“陈兄弟,你在经济一行的学问在下佩服,预测大明对这种情况不会制止后,我也是放心了。”

“看来,我也要抓紧回去,组织伙计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在其中分一杯羹。”

陈羽无所谓的摆了摆手:“老朱,市场上哪些货物赚钱你就卖哪些就行了,虽然赚的少,但风险低,以你的财产完全不必去开辟新市场。”

朱棣点了点头,表示记住了。

陈羽这样的提议,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就像纳绥尔在其他地方高价购买的土豆一样,别处本是抢手的金疙瘩,可运到大明,却成了烫手山芋。

任凭他如何吆喝叫卖,市场上鲜有人问津,反倒积压了满仓货物。

好在数量不算多,外加上有陈羽接盘,这对他来说才不至于亏本。

只是,

朱棣看着陈羽有些慵懒的样子,心中有些感慨。

陈羽口中说过他将来有朝一日会步入朝廷,但什么时候也没有一个准信。

方才,

他真恨不得将自己的身份当场摊牌,告诉对方自己可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大明的九五之尊——永乐帝!

这样的想法,在朱棣脑海中越绎欲出。

终究还是理智压制住了冲动。

最终,

朱棣拱手告辞之后,离开了酒馆,夏原吉随其后。

二人走后,陈羽猛的一拍巴掌。

他好像忘记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告知老朱纳绥尔与自己合作拓展海外精盐市场。

罢了!

反正纳绥尔手中的货物一时半会也脱手不了,等下次老朱再来的时候说也不迟。

………………

朱棣与夏原吉坐上了一辆马车,朝着皇宫的方向驶去。

在此期间,他一直靠在马车一侧,闭目养神。

脑海中将今日的事情过了一遍之后,他睁开了眼睛,叹息一声。

而坐在对面的夏原吉,正低着头,表情复杂的不知在思考着什么内容。

半晌,

朱棣率先开口打破了沉寂:

“朕登基方式特别,所以朕总感觉朝堂上文武百官,甚至天下人,都视朕为一个武夫,一个从北平起兵篡逆的贼!”

“这种感觉让朕很不好受,但越是这样,朕就越想要做出一番功绩,不是证明给文武百官看,更不是证明给天下人看,而是证明给青史、给后世之人、给洪武帝看看,什么是天命所归。”

“所以朕登基之后,做了许多事情:编大典、修运河、下西洋、迁都、还有来年准备打的大仗!”

“可刚开始遇到陈羽的时候,我感觉这是天赐大明的祥瑞,这些事情让我看到了有生之年完成的希望。但今天,朕才突然察觉,这些千古功绩,朕还少做了一件事,一件能让朕死亡百年,能心安理得的载入青史、理直气壮的去见洪武帝的事。”

夏原吉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并没有插话,心中却已隐约猜测出朱棣想要说的话。

朱棣顿了顿,沉声道:“天大地大,种田最大!”

“这是洪武帝经常教育我们兄弟几个的话,无论是惩治贪官的严苛律法,还是其他利民政策,本质上都是为了使天下百姓种好田、吃饱饭。”

“洪武帝小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所以对此深有感触,但‘种好田、吃饱饭’短短六个字,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古往今来,又有几位帝王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此时坐上皇位的是建文那个小王八蛋,他能做到这一点吗?”

夏原吉想了想,当即对着朱棣躬身认真的说道:

“不能,绝对不能!”

“自建文登基,江浙文官集团如日中天,文泰、黄子澄之流把持朝纲。这位新君一即位,不谋民生福祉,反倒频出偏袒士绅的政令,将文官地位抬至九重,却对农桑大计敷衍塞责。”

“所谓惠民之举,不过是减免江浙赋税的空架子,这般本末倒置,当真是荒唐至极!”

“这绝非因他年少懵懂,而是深居九重宫禁,早已不知稼穑艰难、百姓困苦。面对文官的花言巧语,他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终究沦为权臣手中的傀儡。”

“这般君主,如何担得起治国安邦的大任!”

朱棣点了点头,朗声说道:“那便是了!”

“朕刚开始的时候,虽体恤民生,但依旧大兴功绩,做的不够好,但现在有了陈兄弟的出谋划策,朕坚信能做到!”

“摊丁入亩,让百姓挣脱徭役枷锁;以白银宝钞定乾坤,斩断盘剥黑手;待土豆广植、化肥普及,再辅以商路补贴,百姓既能饱腹,更能鼓了钱袋。”

“徭役之重、盘剥之狠、生计之艰,这压在百姓肩头的三座大山,朕必亲手掀翻!到那时,即便在九泉之下见了父皇,朕也能昂首挺胸!青史纵有万千评说,朕也要在史笔上刻下 —— 永乐一朝坐江山,只为天下人活得像个人!”

夏原吉喉头几不可察地颤动,素来沉稳的面容泛起潮红,他深深吸气,肃穆道:“陛下以苍生为念,实乃社稷之幸、黎民之福!臣虽驽钝,亦愿肝脑涂地!”

这绝非逢迎之语。

自建文年间起,他便在户部执掌钱粮,亲历新帝推行新政,目睹江浙赋税乱象丛生、民生凋敝。

而今立于永乐朝堂,见陛下开疆拓土却不忘恤民,改革旧制而心系苍生。

两相对比,一个空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能,一个既有雄才大略又懂民生疾苦。

高下立判!

…………………………

龙虎山。

云雾缭绕,仿若仙境。

山峰巍峨耸立,似龙腾虎跃,又若利剑直插云霄。

山间古树参天,枝叶繁茂,遮蔽了大部分阳光,只留得斑驳光影洒在蜿蜒的石阶之上。

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添山林幽静。

山路上,

十多名锦衣卫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步伐整齐而有力地朝着道馆走去。

队伍由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带领。

他神情冷峻,隐隐透露出一股肃杀之气,所过之处,惊起林间飞鸟。

在群山环抱之中,一座气势恢宏的道观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