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闻言,默不作声的点了点头。
这句话确实不假,就像部队里的行军打仗。
哪怕是五六十万的战役,可一场仗下来,获得赏赐事后升官加爵的数千人就已经撑死了。
可士卒即便无功而返,尚有朝廷按月支发的粮饷维系生计;但经商之人若押错宝、投错资,血本无归时,除了赔尽家财别无他法,最终还得重操犁锄,回归垄亩之间。
想到此处,他眉峰渐渐舒展,对下海潮来临时的担忧也消散了大半。
陈羽说完之后,喝了一口茶,顿了顿道:
“既然这次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赚到钱,那其他那些没有赚到钱的弃农从商者,对于国家来说,在这种过程中就没有作用了吗?”
朱棣经过短暂的思考,脑海中并没有想出什么好的答案。
在他看来,
那群百姓明显就是投机取巧之辈。
海上丝绸之路赚钱,就舍弃耕地。
简直倒反天罡。
失败后虽然会回归本质,但这期间农耕一事也不可否认的荒废了。
这样的家伙,对国家来说,定然百害而无一利。
尽管朱棣心中有答案,却选择了沉默。
陈羽喝了一口茶缓了缓,看着老朱二人没有说话,也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压根就没有指望这两人能说出什么答案。
再者,如果没有后世华夏零几年加入世贸引发的全面下海潮,他也无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给出正确的预测。
“那些弃农从商的百姓,哪怕失败了,可是对于国家构建经贸体系却依旧有着巨大的作用。”
“当然,这个论调我们暂且搁置在一旁,先推测一下大明在这种情况下的经济贸易体系的构建过程。”
“首先当百姓弃农从商的那一刻起,他们农民的身份就转变为了商人。此时自然也具备了商人的一些特征,那就是不分地区、不分国君,唯利是图的特点。这点也是历代君王打压商人的原因所在,正是因商贾心中难存家国大义。”
“但《管子·侈靡》中说,商人对于国家,并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他们不挑剔居住的地方,不挑剔所侍奉的国君。卖出货物是为了牟利,买进货物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将其流通;国家提供场所,他们就可以借此贩卖货物以此赢利。”
“管子已经认识到,商人可以创造财富,带来繁荣。”
“可这个财富来自哪里呢?”
话落,
夏原吉听的有些出神,管子的书籍,他当年不是没有读过。
可他感觉无用。
甚至有些理论他认为会阻碍国家的发展。
但经过陈羽的一番讲述,他突然感觉之前看不上的有些东西,正在脑海中重新构建。
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