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骥看过陕北的指示电文后递给政委傅秋涛示意他一一传阅:“中央暂时没有说打还是不打,但从叫我们不要过早暴露企图这句话来看,我认为中央还是倾向于要打的,只不过是有些不确定的因素还需要时间来处理罢了”。
傅秋涛看完电文后递给杜斌彬继续传阅:“我同意赵书记的意见,所谓有备无患嘛,既然有打大仗的可能,那相关的准备就要马上做起来”。
分管经济建设的边区党委委员兼武汉市长的杜斌彬会意道:“这一点可以放心,我们解放区内的粮食产量和工业生产值这两年一直都在稳步提升,足够支撑一场大的战役”。
身兼边区党委副书记和中野政委的傅秋涛对自家的家底自然心里有数,他点点头对赵骥说:“不错,后勤方面可以放心,下来我会亲自抓,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补给方案”。
赵骥丝毫不怀疑傅秋涛的后勤组织能力,他既然敢打包票,那就肯定能办得到,于是便不再问物资的事,而是转向一众军事干部说道:“中央要求我们不要提前打草惊蛇,那我们就要把戏做足”。
“我的意见是南线原本用于防御的三个军不动,武汉的总预备队一个军和奉节的一个军也都不要动”。
“东线那边只在潼关留一个军,其余四个军立即回撤,但是不要分散到各县驻扎,要沿着铁路线保持完整建制进行部署,以便战役开始后能够以最快速度完成集结”。
参谋长陈奇涵快速记录下赵骥的要求:“好,参谋部会尽快拟定出方案”。
“这一仗的牵涉面很大,我估计打响以后全国各个战场都会有所动作,所以现在先做一个指挥上的分工”,赵骥首先看向副司令员郭勋祺,“我想请郭副司令员统一指挥豫东、皖北地区的六个独立师,并提前与山东、苏北部队取得联系,确保战役期间我军的后路安全”。
本来赵骥觉得擅长游击作战的陈光才是指挥东线部队的最合适人选,可一想到到时候打配手的友军实际指挥官说不定是自己当年十军团的老首长,以陈光的嚣张性格搞不好会闹矛盾,因此才换成了老成持重的郭勋祺。
而且郭勋祺跟陈帅是青年时期就结交的挚友,大革命失败后还有救过命的天大人情,相信两军届时一定能配合默契。
“南线的三个军嘛……”赵骥说到这里故意沉吟不语,脸上做出一副还没下定决心的样子,“湖南国军有他们的参谋总长陈诚亲自坐镇指挥,这个人怕是不好对付”。
陈明仁一听到陈诚这个名字,就跟屁股被马蜂蛰了似的霍然站起:“司令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加入中野以后,陈明仁已经知道了当初宜(昌)奉(节)战役的整个来龙去脉,也知道了自己背上的黑锅是谁给扣的。
“忒么的陈诚算个什么狗屁东西,他最多就能干个炮兵连长,司令员,要是我让这家伙有一兵一卒过了江,你就尽管把我脑袋摘了去当板凳坐!”
历史上,陈明仁就是在四平打了胜战后被陈诚给追了“纵兵抢粮、浪费物资”的罪过,不曾想在这个时空两人依旧阴差阳错地结上了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