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从浙江绍兴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机器人专家徐扬生(2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298 字 15小时前

80年代末,美国已开始探索“机器人与人类交互”“自主导航”等方向。

徐扬生在此期间的研究,使其敏锐捕捉到机器人智能化、自主化的未来趋势。

这成为他后来在仿生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徐扬生在求学之路,体现出中西教育的“融合优势”。

中国教育的“扎实根基”,如浙大阶段培养他的工程实践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

这使他更擅长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如后来研发的爬壁机器人、智能轮椅等。

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培养的原创性思维与学术领导力,使他在国际学术界具备话语权,为当选香港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国际学术地位。

徐扬生院士的求学之路,是时代机遇与个人选择的“共振”。

1978年高考恢复,使徐扬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80年代赴美留学,恰逢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得以接触最前沿技术。

90年代后回国,赶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实现“学术报国”。

在机器人研究尚处小众时,他坚定选择该领域,并持续深耕40余年,体现出他的学术定力与技术预判力,这正是院士级学者的核心特质。

总的来说,徐扬生的求学轨迹揭示了成为顶尖学者的关键要素。

在机械工程领域建立“金字塔式”知识体系,从基础到前沿逐层突破。

通过跨学科学习,把握科技融合趋势。

在关键历史节点,他选择最优学术平台,实现“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共振。

这种路径不仅塑造了他的学术成就,更成为中国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本土化贡献”的典型范式。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6月至1989年11月,徐扬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系从事科研工作。

1989年12月至2003年1月,徐扬生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工作。

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徐扬生担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空间机器人实验室主任。

1997年8月至2004年7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系主任。

2006年1月至2017年4月,徐扬生担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6年至2008年,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

2007年,徐扬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

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徐扬生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2013年8月,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徐扬生院士的从业经历丰富且多元,每个阶段都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扬生院士在宾大计算机系,他能接触到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和理念,这利于他将计算机技术与机器人研究相结合,为后续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发提供技术思路。

在世界顶尖高校的科研环境中,他与不同领域专家交流合作,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为解决机器人复杂问题提供新思路。

徐扬生院士在卡大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专注空间机器人研究。

期间他在空间机器人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研制等方面取得成果,为当选院士积累了核心科研成就。

徐扬生院士担任空间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锻炼领导和管理能力,他能带领团队开展大型科研项目,提升他在国际机器人领域影响力,为成为院士所需的学术领导力奠定基础。

徐扬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系主任,推动香港中文大学在相关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他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引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利于自身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也为其学术传承和创新提供平台。

徐扬生担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促进深港两地科研合作,整合资源开展前沿研究。

徐扬生通过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协理副校长、副校长等职务,提升了他在学校管理和学术事务中的影响力,推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也为自己科研工作争取更多支持和资源。

徐扬生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他参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管理和建设,拓展科研平台,聚集优秀科研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

这提升了他在中国科研领域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当选院士增加重要砝码。

徐扬生院士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注重教育与科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在领导学校发展过程中,他推动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学科发展,提升了学校在相关领域国际影响力。

这为他自身科研工作提供更广阔平台和支持,也体现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综合领导力,符合院士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要求。

后记

徐扬生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和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扬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书香世家。

绍兴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传统,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氛围的影响。

这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求学之路影响:在浙江大学,他打下了扎实的机械工程和精密机械专业基础,严谨的学术训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和钻研精神。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为其在机器人与智能控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从业之路影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研工作,让他在空间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在香港中文大学,他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了科研合作与交流。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使他能够整合资源,开展前沿研究,提升了他在中国科研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相关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当选院士增加了重要砝码。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