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卫青的道理(2 / 2)

卫登看向卫青,

认真道,

“阿翁,孩儿明白了,孩儿再不会被别人的话左右了!”

卫青欣慰一笑,

“你都懂,我就不和你多说什么了,”

看向门处,卫青用手指了指,卫登看过去,见二哥正趴在那,正要开口唤二哥,被卫青捂住嘴,

卫青静悄悄的起身,一点声响都没有,卫登知道阿翁要干什么了,怕笑出声露馅,忙用自己的两只小手捂住嘴,发出“呲呲”声。

门外的卫不疑,听屋里没声了,凑得更近,

卫青眼疾手快,把门往外一推,哎呦一声,卫不疑没防备,摔倒在地,

“哎呦,阿翁,您这是干嘛啊,”

“我干嘛,我还要问你干嘛呢?”

“我......我......”

“哈哈哈哈!二哥,你好像王八!”卫登跑过来捧腹大笑,卫不疑正愁没地方发火,见小弟自己撞上来,鲤鱼打挺翻起身,追着三弟可哪跑,

“小弟,你有能耐,别让我抓住你!”

平阳公主托着盛放瓜果的银盘走来,见两个儿子跑闹成一团,微笑看向卫青,

“用男人的方法都说好了?”

卫青挺胸抬头,骄傲说道,“那是自然......”抬眼看了看平阳公主,露出我懂你的眼神,

平阳公主有些不好意思,她本也是想借个由头来偷听的。

“表叔在家吗?”

“牛儿?”

刘进一路畅通无阻,走到书房这,卫不疑和卫登停住打闹,一齐走过来,

“牛儿,你怎么来了?”

“大父,今日在渭阳宫表叔哭了,我来看看他好了没有?”

刘进朝卫青和平阳公主分别施礼,

“进哥儿,你来找我玩啦!”

卫登小屁孩一个,心里一点不装事,现在又好了。

“嗯!”

刘进见表叔又开心了,心里松口气,卫登哭得时候,在学堂闷着,刘进没去找他,是顾及他的自尊心。

“走,我带你去看个好玩意儿,”卫登拉住刘进,卫不疑眼睛一亮,“唉?我也去。”

三人跑走。

平阳公主抱怨道:“这孩子,转头就忘了,枉费你说了那么多,不知道他记没记住。”

卫青道:“肯定往心里去了。”

见平阳公主准备的瓜果没人吃,卫青开口道:“他们都不吃,咱们吃了算了。”

........................

翌日

天还没亮透,康大迈神采奕奕的早起,

“小买,小买,起床了。”

康小买朦胧睁开眼,见天没亮,揉着眼道,

“阿爸,你起就起吧,我再睡会儿。”

“别睡了,今日要被陛下带去科馆,我连科馆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恐怕今日陛下就要与我们说正事了。你脑子灵活,咱俩先对对该怎么说,要让陛下觉得我们识大体、能担事,这才会把重任交给我们啊。”

“阿爸,用汉人的话说,八字还没一撇呢,就算陛下真有意,也不一定是今天。”

康大迈强拉起儿子,“嗨,汉人还有句话呢,有备无患!”

“好吧。”

康小买见觉是睡不成了,只能坐起,找驿站管事的弄了几道小菜,父子匆匆吃了,又对了两个时辰问话,门外传来驿站官员的声音,

“你叫康大迈吧,有人要找你,我给他领来了?”

康大迈不明所以,在经常人生地不熟,自己哪来的什么朋友?

“好了,多谢。”

被带来的人开口,康大迈父子二人对视一眼,俱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惊恐,

这声音耳熟得很!

没听错的话,不就是陛下吗?!

康大迈手忙脚乱的去开门,一道高大的身影立在门外,果然是汉王!

康大迈彻底慌了,他准备了许多,却没想到陛下会亲自来,正要开口,被刘据拦住,用眼神示意不要暴露身份。康大迈父子齐齐闭嘴,仍然控制不住震惊的神色从眼中流出。

刘据走进,身后白面三道虚的儒雅男人合门,

刘据在屋内转了转,随口道,

“这位是田千秋,我的陈平。”

就算再不了解中原的历史,陈平的名字他们是一定知道的,汉立朝功臣,智计百出,

“此处驿站如何?”

刘据问道。

此问题也出乎意料,完全不在康大迈准备范围内,康大迈正要开口,发现汉王不是在看自己,而是眼神越过他,看向身后的儿子,

康小买回道:“禀陛下,草民见这处驿站,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哦?”刘据很有兴趣问道,“怎么个闻所未闻,怎么个见所未见?”

康小买吞咽口水,临近了汉王,方觉天威倾轧 ,自己能立在这说明白话,就很不易了!

康小买这一顿,康大迈怕这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提醒了句,“有什么就说什么。”

“是......”

到底是当爹的见世面多,没像儿子这样,吓得脑中一片空白,

“禀......禀陛下,我在西域行走至今,还没见过如此的驿站,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好像官员、商人、百姓都接,我昨日还听说,交上钱以后,能让驿站转运书信。”

“哈哈哈哈,转运书信算什么,以后还能转运包裹呢。”

刘据大笑道。

康大迈和康小买愣住,

转运包裹什么意思?

他们是行走各地的中亚商人,运货是他们商贸行为的核心内容,所以,他们比常人更懂得,转运货物是多么困难的事,光是书信就够费力了,加上更大更沉的包裹......这......

难以想象!

田千秋在旁暗道,

“此驿站非彼驿站,以前的驿站多对官员开放,为官府主用,而陛下新设的驿站,则更偏向民生......”

百姓跨县行走都需要繁复的文书,让他们自由行走基本是不可能的,百姓只有在远距离的徭役时,或是朝廷移民时,才有资格大规模移动,除此以外,没机会。

说是民生,更多是对商人开放,商人天然的属性,使得他们必须要行脚,

但此驿站增添了一个新元素,

便是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