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通商(2 / 2)

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边镇共有镇兵49万人,但其中能当做战马的也才只有五万余匹。其余的全都是驮马。

其中北庭都护府两万军队中战马五千匹,安西都护府两万四千军队中战马仅两千七百匹,陇右节度使七万军队配马一万多匹,但能当做战马的却只有不到三千。

这还是鼎盛时期的大唐,要是换到宋朝就更惨了。宋太祖开宝年间,骑兵数量约为五万多人。到了宋神宗时期骑兵规模才达到十万人。这些人里面还包含了无数吃空饷的空头。实际数量可能还会更少。

这个情况直到大明重新拿回北元草场的养马地才得到彻底的改善。永乐中期,明军的军马数量达到六十多万匹,到永乐驾崩时军马数量更是高达一百五十万匹??。按照一比三或是一比四的比例,这些军马中能够当做战马使用的数量那也是碾压式的暴涨。

但到了明中后期由于马政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衰败,导致军马数量急剧减少。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地区的战马数量从正德年间的十五万匹减少到四万匹,能够用于骑兵的战马更是减少到三万匹以下?。

由此可见战马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级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武力强盛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看完上面的数据,就知道萧沐衡每年要五千匹战马是个多么具有野心的要求了。

萧沐衡聪明就聪明在他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问拓跋宏要的。并且他还不是直接要,他只是让拓跋宏放开贸易管制而已。

五千匹战马不多不少,想要真正成军那至少也是十年后的事。这个数量既不会让拓跋宏感到忌惮,也不会让拓跋宏感到肉疼。可谓是拿捏的刚刚好。

但拓跋宏明显不会萧沐衡说啥是啥。先不说他们能不能把这种交易维持十年,就单单考虑一下十年后五万骑兵的数量还是非常具有威胁性的。拓跋宏显然做不出这种养虎为患的事来。

“两千,这是本汗的底线。余下的可以用驽马补足。战马在我草原上也是稀缺资源,一年五千的数量还恕本汗不能答应。”

以拓跋宏的考虑,一年两千的话,十年后大不了也就两万骑兵,这个数量对别的国家或许有点威胁,但睆国要对付起来可就轻松多了。

萧沐衡闻言不由大喜,五千只不过是他狮子大开口罢了,其实他的底线有一千就不错了。没想到拓跋宏只还价到两千,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不过他心里虽然高兴,可表面上却没表现出来。于是两人继续讨价还价最终把数量定在了每年两千五。拓跋宏对这笔交易的唯一要求就是他不收金银细软,只要粮食和盐铁等物。

一场交易下来,两家也算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虽然两人都没说什么相互结盟的幼稚承诺。但只要这项贸易不停,那就意味着他们两国正式进入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