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2 / 2)

(本章完)

------------

废墟中的邺城已初步恢复生机,一座崭新的城楼矗立其上。正午时分,钟声在城楼中悠扬回荡,撞钟者边工作边擦拭汗水。

随着钟声响起,民夫们的休息时间结束,新一轮的建设随之展开。整个邺城在钟鸣下振聋发聩,似乎传递着筑城的紧迫感,任何懈怠都不允许存在。

曹植带着阮籍、陈琳漫步在这如火如荼的工地中。他随意问道:“今日午间吃什么?”

“每位民夫有两张饼和一些蔬菜。”陈琳答道。

这样的饭食并不差,但曹植的目光扫过那满是劳损的民工面容后不禁疑惑:“没有肉类补充,他们有力气干活么?”

“前方战事吃紧,有限的食物优先供给前线。”陈琳感叹道,“征发这些徭役也不容易……尤其是民众对‘征发令’颇多不满。”

汉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开始服徭役直至五十六岁可免役。然而到魏朝,年届九旬方可获豁免,“需要侍奉老人的家庭一人可免税”成为新法。

不仅如此,民夫还需要自筹路上费用及膳食。为了提高劳动积极性,虽然设置了奖赏制度,但在看到眼前瘦骨嶙峋的劳工们后:

“唉……”曹植被深深地触动了,“父亲总是更关注宗室、贵族和士兵的利益……对普通百姓却漠不关心,这种更加严厉的役制正好印证了这点。”

就在此时,一个民工抓住了一只从人群中穿过的狐狸,并欢呼将有荤腥。曹植苦笑回应。

一旁的陈琳则敏锐地意识到不同寻常:“不对劲啊,在这么多的人面前,野狐不应出现……难道是被发现了巢穴?”

这让阮籍联想到了李逸近期的行为:私下征召一批民夫,并非参与筑城而是挖壕沟——这些壕沟甚至不是在城外墙外……

“难道是在挖地道连通邺城?”阮籍警觉起来。

吴良也意识到了其中蹊跷:“若是挖掘地道必然是要杀头的大事!到底谁指使他的?这个李先生的确有问题……”

吴良曾为曹植出谋划策多次。记得当年曹操征战乌桓时,兄弟俩前去送别,吴良悄悄教唆曹植入场哭泣表达不舍。这一举动打动了许多人,也让曹植在与哥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如今,吴良立即察觉到了李逸行为背后的异常。曹植示意两人离开人群,并严肃地说:“有些事我不能说得太明了……你们只需明白,李氏所做皆在我授意之下且无可厚非。往后莫要再提此事。”

刘庆与吴良心领神会,尤其吴良心思敏捷,立刻领会意图:李逸并非在开凿沟壑而是一条密道!

而这一举动无疑与世子之争脱不开干系……

“咕咚……”刘庆二人吞下口水停止猜测。

另一侧烈日炎炎之下,身着粗布衣衫的李逸正与一群工人搬运石头辛苦劳作。这些人大多是有特殊背景的个体或是怀有共同目标的人物,经过精心筛选后成为了可靠的一支队伍。

为了未来光明,他们对李逸充满敬重:“李先生态度认真,您不必亲自劳作……请您休息一下,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完成任务。”

李逸深感触动并坚持与其一同奋斗,“读书人四体不勤,半年来参与筑城锻炼体力,只有健康强壮才能迎接胜利那一天。”

这一番话引发现场哄笑。笑容过后,众人目光坚定,重新投入艰苦的工作。

谁也没有注意到,刘庆与吴良早已秘密保护起李逸,不允许其他人靠近施工地点。

远离视线的区域,他们的行动更加隐秘且果断。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齐心协力”!

几份竹简摆放在林武、韩云、李天成、孙阳、赵华面前。

韩云代表盟约前来与林武进行谈判。此时,竹简上已罗列出林武提出的一些要求。

例如:十万吴郡林氏族人不得受伤害;吴郡林家的商业和资产也不得被侵犯;

再如:允许陆家军随时返乡探亲且东吴不可阻挠;

以及:许可向林家军提供粮食运输,而东吴各郡需给予便利。

林武思前想后,彻夜未眠,才想出这些较为合理的、可以接受的条件,以迎合对方的心理预期。但这份建议在韩云过目之后,直接扔出窗外。

\"韩老?这是何意?\"

林武震惊了……

他不知道韩云为何如此反应。毕竟这些条件是林武迫切想要达成的心愿啊。同时,这竹简中还有林武表示若满足他的要求会北进助战荆州对抗曹军的承诺,并归还俘虏,包括将领及随行的人。然而韩云看过这些提议后却连评价都懒得给出,径直将其扔出了窗子,仿佛多看一秒都不愿意。

要知道,虽然韩云表面上是来此商讨事务的使者,但他可是陈远的心腹之人,立场十分明确。

韩云看着空气中吐出的一缕白气,慢声道:\"我看,林将军恐怕还没有完全明白陈远少公子那两封信的意义。”

他注视着林武,似乎要洞察其内心世界。“难道林将军只重视显性的要求,忽略了隐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