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强度不足?林云一笔神来!
时间,倒退回三小时前。</p>
川市,凌晨五点。</p>
天色未明,但川市二号避难所的施工现场,却亮如白昼。</p>
数千盏高功率探照灯将整个工地照得纤毫毕现。</p>
巨大的挖掘机与重型卡车如史前巨兽般轰鸣往来,构成了一曲钢铁与汗水交织的末日交响。</p>
而在工地的核心,临时搭建的指挥办公室内,气氛却压抑得近乎凝固。</p>
总工程师王建国,这位参与过三线大坝、跨海大桥等超级工程的国之栋梁。</p>
此刻正死死地盯着面前悬浮的虚拟图纸,两鬓的白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p>
他的周围,围着一圈龙国最顶尖的建筑与结构工程师,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无力。</p>
在他们面前的,正是林云提供的川市二号避难所的施工蓝图。</p>
经过十个昼夜不眠不休的奋战,工人们已经在这片盆地之中,挖出了一个长五公里、宽三公里、深达十米的巨型基坑!</p>
这只是第一步。</p>
接下来,他们需要在这十米深处,浇筑起第一层的主体框架。</p>
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向下深挖,直至三百米的地心深处!</p>
那将是一座能容纳数百万人生存的地下城邦!</p>
但现在,一个足以让整个工程停摆的难题,如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所有人面前。</p>
材料强度不足!</p>
“王总工,不行,还是不行!”</p>
一名年轻的结构工程师满头大汗。</p>
他在计算机上疯狂计算,最终却只能颓然地摇头。</p>
“川市盆地地质特殊,土质松软,要支撑起三百米的上层覆土压力和未来可能遭遇的灾变冲击……”</p>
“我们现有的最高标号特种钢筋混凝土,强度依然差了至少一个量级!”</p>
“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支撑结构。”</p>
另一位老专家指着图纸上广阔的内部空间,声音沙哑地说道。</p>
“按照我们的计算,想要保证绝对安全,内部的承重立柱数量,至少要增加三倍!”</p>
“但这……但这会把原本设计的居住区、仓储区、耕作区切割得支离破碎,避难所的有效容纳人口,将锐减百分之四十!”</p>
百分之四十!</p>
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p>
这意味着,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同胞,在末日降临的那一刻——</p>
会被无情地关在避难所的大门之外,在冰封与绝望中等待死亡。</p>
这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绝对无法接受的结局!</p>
“林顾问给出的这份图纸……太超前了。”</p>
一个工程师终于忍不住,带着一丝绝望喃喃道。</p>
“这根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能完成的奇迹,这或许是……是未来百年后的设计。”</p>
“我们,做不到……”</p>
悲观的情绪,如瘟疫般在指挥室内蔓延。</p>
王建国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p>
他通红的双眼扫过众人,嘶吼道:</p>
“做不到也得做!”</p>
“林顾问把民族的未来交给了我们,我们就是死,也要把这座避难所给我修起来!”</p>
怒吼过后,是更深的沉默。</p>
良久,王建国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p>
他颓然地靠在椅背上,看着那份完美得如同艺术品的图纸,疲惫地挥了挥手。</p>
“接……备战部,请求林顾问,进行紧急技术指导。”</p>
……</p>
“林顾问!”</p>
虚拟屏幕上,浮现出王建国那张写满憔悴与焦虑的脸。</p>
他看到林云的瞬间,仿佛看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p>
“我们遇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瓶颈!”</p>
王建国语速极快,将材料强度与避难所容量之间的致命矛盾,清晰地呈现在林云面前。</p>
“我们计算过,也推演过,增加支撑柱是唯一的办法,但这代价太大了!”</p>
“林顾问,我们不能为了工程的稳定,而把我们的同胞,关在避难所的大门之外!请您指示!”</p>
说到最后,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声音竟带上了一丝恳求的哽咽。</p>
林云静静地听着,面无表情,但深邃的眼眸中,却闪过一丝了然。</p>
这个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p>
前世,地下避难所计划初期,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直到一位天才结构师的出现,才打破了僵局。</p>
“王总工,”</p>
林云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p>
“你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以我们现有的材料技术,确实无法在量产化的前提下,满足图纸的强度要求。”</p>
听到这话,屏幕对面的王建国等人,心猛地向下一沉。</p>
连林顾问都这么说,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p>
然而,林云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p>
“但是,材料的瓶颈,不代表结构的瓶颈。”</p>
“当力量无法正面抗衡时,我们可以选择引导它,分解它。”</p>
“引导?分解?”</p>
王建国愣住了。</p>
“您的意思是……?”</p>
“你们的思路,一直停留在用柱子去‘顶’住压力,这是垂直承重的思维定式。”林云说着,手指在自己面前的控制台飞速划过,调出了川市二号避难所的结构图。</p>
“现在,看好了。”</p>
他伸出手指,在巨大的、空旷的基坑剖面图上,轻轻一划。</p>
那是一道光,一道在虚拟图纸上亮起的轨迹,精准而优雅。</p>
它自基坑的一侧边缘而起,向上拱起。</p>
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最终落在另一侧的边缘。</p>
一个巨大的,横跨三公里宽度的拱形结构,就这么凭空出现在所有工程师的眼前。</p>
指挥室内,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p>
取而代之的,是几声压抑不住的、带着些许错愕的低呼。</p>
“拱形结构?”</p>
“是赵州桥的原理……利用拱券,将垂直的压力转化为向两侧的水平推力,由基岩来承受。”</p>
“这个我们……我们早就想到了。”</p>
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下意识地开口,声音中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失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