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评议定功(1 / 2)

评议定功

当晚,大军入驻余暨县。</p>

此时征南军高达五万余众,即便留了一万余人在钱塘江北岸,南岸也有近四万之众,再加上孙军降兵两万余人,小小的余暨县自然是呆不下这么多人的。</p></p>

因此,征南军在抵达余暨县后,就大兴土木,建造营垒。</p></p>

等赵云都督后军收拾完战场,将战死者下葬,军械物资收集完毕,赶到余暨县时,已经有现成的简易营垒等着他们入驻了。</p></p>

按照征南军的规矩,征南军士卒的尸体自然是立了个合墓,而孙军则全部焚烧之后掩埋,以免生出疫病。</p></p>

其实刘封一直想推行火葬,毕竟火葬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至少干净、卫生,对防范疫病有着很高的的作用。</p></p>

不过这年头想推行火葬可太难了,战败的敌军也就罢了,火葬好歹还有骨灰可以分一分,总比曝尸荒野,或者万人坑来的好一些。</p></p>

可自己人这边,那还是得规规矩矩的土葬了,最多也就是多立合墓,好减轻一些压力。</p></p>

这也多亏了大家连饭都吃不饱了,各种要求都降低了许多。</p></p>

就这条件,都能稳居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中的前三了。</p></p>

赵云收拾完毕后,带着干活的两万孙军进入营垒休息。</p></p>

接下来的数日,征南军在余暨县进行休整。</p></p>

刘封采购了余暨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大量物资,总算是弄到了不少猪羊鸡鸭,还有大量的鱼虾,于体系,更是让周瑜大开眼界,叹为观止。</p></p>

刘封在征南军,乃至整个骠骑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p></p>

诸将无论品出还是没品出其中蕴藏的东西,都不妨碍他们俯首称臣,毫无异议。</p></p>

“咳咳。”</p></p>

陆逊退后之后,刘封等了片刻,给了诸将一些接受的时间后,轻轻咳嗽了一声。</p></p>

这一声咳嗽之后,堂上突然变得安静了下来,刚刚还闹哄哄的诸将当即停下了交流,旋即坐直身体,静候刘封开口。</p></p>

一咳之威,落针可闻。</p></p>

刘封心中很是满意,目光转到左手处,冲着赵云叫道:“叔父且上前来。”赵云微微一愣,旋即反应过来,立刻恭敬起身,走到刘封身前,先行了一礼。</p></p>

赵云如此恭谨,完全没有恃仗身份资历以及刘封对他的敬重而自矜的意思。</p></p>

在私德这方面,赵云当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p></p>

只是赵四叔这张嘴实在是太过憨直了,有啥说啥,完全不考虑说话的环境和大哥的态度。</p></p>

“叔父,此战你统领偏师,甘冒奇险,浮海百里,为一举覆灭孙策军奠定了基础。”</p></p>

刘封当即站起,将一封记载着军功的帛书递到赵云身前:“此役,叔父当为首功也!”</p></p>

立赵云为首功,是刘封早就想好的。</p></p>

别看眼下是东汉时期,可海运能力可未必会比日后明清时期来的弱。</p></p>

当然,这里的清朝指的是鸦片战争前,毕竟鸦片战争后的清朝,买来的船只那可是工业时代的货色了,哪里是古典农耕时期能比的。</p></p>

东汉时期的海运其实是很发达的,不但有民间运输,整个岭南、福建、越南、部分湖南、贵州的税赋和进贡,都是走的海运,直到长江之后,才转入漕运。</p></p>

所以赵云走海路去抄袭孙策军后路,其实危险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先发的高顺部。更何况海路抄袭这个功劳,让谁上,谁就是首功,明眼人几乎都能看的见。</p></p>

但赵云的资历,地位以及历史定位远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拟的。</p></p>

这位可是跟了自家老爹整整二十年,历经百战,为刘家尽力到死,而且其子也俱是为刘禅尽忠的满门忠烈。</p></p>

于情于理,这个首功只能是赵云。</p></p>

别说是周瑜等人了,就是太史慈都没法和赵云争。</p></p>

当然,太史慈对此也是心平气和,反而在一旁真心恭喜赵云。</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