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好日子”走远(1 / 2)

“好日子”走远

“考成法?”</p>

首先接过书册的是荀攸。</p>

他满脸的狐疑,不明白苏曜何时,又是从哪里搞来了这么部崭新且精美的书册。</p>

据他所知,之前活字印刷几乎被董卓摧毁,在苏曜返京后虽然又安排工坊重制,但因为时间和成本问题,新的那个印刷坊似乎是采用雕版工艺,优先制作那些“考试资料”的经史子集等书,就这还没完成。</p>

而眼前这本书册,不但装订精美,纸张更是洁白细腻,触手温润,一看便知是用上等材料制成,绝非寻常书籍可比。</p>

虽然还没有看内容,但只看这工艺,就是真真切切的价值连城啊。</p>

如此宝物,大将军从何而得?</p>

总不能是他自己写的吧?</p>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p>

荀攸怀揣着满心疑惑与震惊,缓缓翻开《考成法》,目光刚一触及书页上的文字,整个人便如被定住一般,再也无法移开视线。</p>

起初,他的眉头还微微皱起,似乎在思索书中内容的深意,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就变得的凝重至极,尤其是当他指尖在“月有定考,岁有稽成“八字篆刻上划过时,他的手指更是不住的颤抖起来。</p>

而当他翻到一个名为“三本簿”的条目时,瞳孔骤然紧缩:</p>

“什么?!”</p>

“这是要将司徒府总揽的上计大权也一分为三啊!”</p>

听到荀攸尖锐的惊呼,本就在一旁心痒难耐的司马朗赶紧上前查看。</p>

他凑近荀攸,伸着脑袋念道:</p>

“诸衙署立三簿:一本送科道备案,一本呈内阁核验,一本存部院自查。”</p>

说话间,司马朗的声音也突然拔高:</p>

“凡六部题复、行勘等事,以道里远近、事体缓急立定程限,置立文簿存照!“</p>

“嘶——”</p>

司马朗话音一落,书房内抽气声此起彼伏。</p>

他们为何如此震惊?</p>

一切都要说道大汉的上计制度来。</p>

所谓上计,就是年终考绩制度,它始于战国,计指“计书”,即统计的簿册。</p>

没错,大汉朝自然也是有审计的,不过嘛,还比较原始。</p>

“大将军!”荀攸急促道,“自高祖设上计制度四百年来,从来都是岁末由郡国呈报户口垦田之数,丞相府勾校虚实便算完结。”</p>

“而眼前这薄薄的书册,竟要求从诏令签发就开始记录:某日收到某令,某日派员督办,某日完成初核每个环节都要经手人画押留档?”</p>

“这如何使得?”</p>

“这是要把三公九卿都架在火炉上烤啊!”</p>

紧接着,卫觊也跑上前来,看着那“六科监督”条款喃喃自语。</p>

按这考成法所说,除了都察院的监察审计官员外,过去只是作为加官的给事中也将成为常设,根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p>

其中吏科给事中要带着原始档案到兵部查核军械账目,户科给事中则要实地丈量太仓存粮——这等于让六百石的小官拿着尚方宝剑督查二千石大员!</p>

而且,他还是二次审核,在审计司之后再审一次!</p>

在这层层审核之下,一旦事发,那会是多少人的脑袋落地?</p>

荀攸的指尖微微发抖。</p>

他意识到了,最致命的革新就藏在“层层考成“四字里:</p>

县令的政绩要府尹作保,府尹的考语要刺史具结,刺史的评核要尚书台联署。</p>

倘若某县谎报垦田,不仅县令要问斩,连带作保的府尹、刺史都要追责——这分明是商君“连坐法“借尸还魂啊!</p>

“大将军,您可知这'考成簿'要断多少人的命根?”</p>

荀攸声音发涩,手脚冰凉。</p>

弘农杨氏之所以能四世三公,靠的就是把控州郡上计时的“酌情处置”。</p>

如今这层层画押的文书制度,简直是要把世家经营多年的关系网连根拔起。</p>

就在荀攸和司马朗看的心惊胆战的时候,郭嘉却抚掌大笑:</p>

“妙极啊妙极!”</p>

“昔年黄巾之乱刚平,冀州谎报流民返乡五万户,结果刺史府核验时连个鬼影都没有。”</p>

“若按此法,从经手小吏到州刺史都要在簿册留名,谁敢拿九族性命替人作假?”</p>

“大将军这考成法,真乃拨乱反正、革新吏治的不二良方啊!”</p>

郭嘉的赞叹让荀攸和司马朗的脸色更加难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