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势之所趋(2 / 2)

王凌继续说道:“那丘力居他们说是乌桓叛乱,实则也不过是早先人一步。”</p></p>

“他们与塞外百姓有诸多联系,对局势看得很清楚。”</p></p>

“故而,那丘力居等人是全力打关内,对塞外诸郡这些窝边草倒是没怎么去动,反而还在争取他们,收买民心。”</p></p>

“乌桓人杀害太守,遮蔽交通,断绝了道路后,塞外百姓的日子反而过得比以前更好了。”</p></p>

“他们没有了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不必再担心被征召去遥远的战场送命,反而能在丘力居的‘保护’下,过上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王凌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沉重。</p></p>

“丘力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反暴政、诛阉党的名义和那张纯张举叛军一起作乱,居然还真叫他们赢得了塞外胡汉民众的支持,甚至有不少人主动依附过去。”</p></p>

卫明接过话茬,补充道:</p></p>

“大汉朝廷在这边的民心,也就可见一斑了。”</p></p>

“这些叛党,竟是他们在绝望之中唯一的喘息。”</p></p>

苏曜闻言,沉默片刻。</p></p>

对于这边民忠的情况也算有了一定了解。</p></p>

他也明白,两人所说怕是并无不实。</p></p>

黄巾起义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不也正因如此么。</p></p>

而那一连串变乱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边境来说,就更加深刻了。</p></p>

这些远离核心的地区,在兵力与财政资源紧张下,可以说是形同放弃了。</p></p>

凉州如此,并州如此,这幽州自然也不会免俗。</p></p>

“苏君侯。”</p></p>

卫明拱手道:“牵子经虽然是名师高徒,但是也正因此,他缺少了对民间的体察。”</p></p>

“他看得到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却看不见这塞外风霜下血淋淋的现实。”</p></p>

“依他所言,君侯固然可以位极人臣。”</p></p>

“但是,某却担心,那样一来您的道路会与您的理想背道而驰。”</p></p>

卫明继续道:“试想一下,若是君侯真要抓大放小,那势必要对下面多放权利,放纵那些不法行为,以换取世家豪强们对君侯下一步出兵行动的钱粮支持。”</p></p>

“而且,为了完成朝廷的补税任务,辽东就必须全面恢复,并且加强往年的摊牌与催收。”</p></p>

“如此一来.”</p></p>

“百姓的苦难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剧。”</p></p>

苏曜接过了话头,低声道:“我也就完全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去,辽东的民心,也就彻底崩坏了。”</p></p>

“君侯所言极是。”</p></p>

王凌拱手道:“也因此,我们在查到这些事情后,便一刻不停的赶来这里。”</p></p>

“便是为了让君侯能够兼听则明,妥善抉择接下来施政的方略。”</p></p>

“辽东形势,与我等最初想象,确实有很大不同。”</p></p>

苏曜听了点了点头:</p></p>

“你们做到很好,来的也很及时。”</p></p>

“我苏曜虽非圣人,但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p></p>

“若是为了个人的权势地位,而不顾百姓死活,那我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员又有何异?!”</p></p>

“我之前斩杀那些不法世家豪强的行为,不就像个小丑一样了?”</p></p>

苏曜微微眯眼,语气坚定:“辽东,我既然来了,就是要让这里成为一個模范点,要建立一套可以推及全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略,要让百姓们都能从战乱中走出,安居乐业,幼有所教,老有所养。”</p></p>

“对此,辽东之事还要重议才好。”</p></p>

“你们先且下去,明天,等大家来了后,把情况都说清楚。”</p></p>

“务必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出来!”</p></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