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收拾一下心情,振奋精神,高声道:“二官,请陈参军和诸位将军进来吧。”
书房的门被推开,在一阵甲胄的铿锵声中,一行六人走进书房。
为首一位是一个年约三旬的中年儒生,身高约八尺,一身洗的有些发白的青色儒袍穿在身上,不但不显寒酸,反而有一种博雅的气质,淡淡的微笑让人一见就心生好感,一双浓黑的眉毛下面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明显他就是闻名南明史的陈永华,陈复甫。
日后,在金庸先生笔下的陈近南的原型,让他的名气更是响彻中华大地。
天地会总舵主,天下闻名的英雄豪杰。
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金庸先生对陈永华的推崇可见一斑。
陈永华的历史功绩也是名载史册,在军事会议上,他极力赞成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郑成功去世后,尽力辅佐郑锦,在郑锦统治台湾期间,大力发展台湾教育、兴盛台湾经济,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锦也有些好奇的看着这位鼎鼎有名的总舵主原型,以至于连其身后的五位身穿布甲的镇将都没有注意到。
陈永华看着一边擦手,一边迎上来的世子郑锦,看着几天不见的世子,心中有些疑惑,世子的气质神态似乎跟上一次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为成熟,气质更为沉稳了。
“拜见世子。”陈永华按捺住心中的疑惑,恭敬的向郑锦行礼道。
“末将拜见世子。”后面五位镇将齐声行礼道。
郑锦连忙道:“陈参军,诸位将军不必多礼。请坐。”
众人看着今天有些奇怪的世子殿下,心中虽然疑惑,但都纷纷落座。
侍女玉竹带人送上泡好的茶水,看到双手仍有些墨汁的郑锦,玉竹也不多说什么,从旁边拿出手帕递给郑锦。
郑锦有些尴尬的笑了笑,接过手帕,胡乱的擦了几下,在玉竹有些生气的眼神中,打个哈哈,将手帕递给了玉竹。
玉竹也不多言,向郑锦行了一礼后,带着侍女走出书房。
陈永华和五个将军静坐一旁,像是没有看到这一幕一样。对于世子殿下风流的生活,他们早已经见怪不怪,也不认为这是在怠慢他们。
陈永华感到有些奇怪,难得世子竟然会召集金木水火土五位镇将和自己齐聚书房,就是不知是什么事情,引得世子如此重视。
一路之上,五位镇将对此也是一头雾水,想想他们也是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世子了,这次世子突然传讯召集众将议事,也不知是何等大事?